《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《跳繩》公開課教學設計反思》這是一篇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,本節數學課,用跳繩比賽這一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引出學習內容,提出數學問題,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,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。
教學內容:跳繩
教學目標:
1、探索并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,進一步體會計算法多樣化。
2、發展初步的會算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。
教學重點:探索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的計算方法。
教學過程:
一、情境引入。
通過跳繩的活動,引入。
1、先引導學生看懂主題圖中的統計表,然后讓學生提出總是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,并記錄學生當時 跳繩的次數,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。
2、學生可能會提出很多總是可以先引導學生先解決類似“小東比小紅跳幾下”這樣的問題
3、讓學生嘗試列出算式。
二、解決問題。
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嘗試解決問題,并在小組和全班進行交流。
教科書上三種方法是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方法,不是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掌握的。對一些有困難的學生要及時給幫助。
三、試一試。
讓學生根據統計表獨立列出算式,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。
四,想一想。
100——48, 先讓學生估算,然后放手讓學生獨立試算。
五、練習反饋。
1、用豎式計算。
請4位學生板演,再集體校對,
2、買一個羽毛球拍多少錢?
先讓學生看懂圖意,再列式解答,交流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?
3、第3題中()+40的答案不唯一??上茸寣W生進行猜測,如果是其它數,它就無家可歸了。
【反思】
本節數學課,用跳繩比賽這一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引出學習內容,提出數學問題,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,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。在教學過程中,我設計讓學生說一說、畫一畫、試一試等教學環節,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權,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新知,勇敢地試,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新知的意識以及學習的能力。
在整個教學過程中,以組織者、引導者、參與者的身份出現,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。在學習活動中,學生通過說、畫、寫等數學實踐活動,不僅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,還學會如何觀察、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,進而形成初步的數學能力。練習中的數學游戲和數學故事,既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,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,使得課堂氣氛十分活躍。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,前面內容說得較多,以至后面的數學故事時間緊,學生討論時間少了。今后在時間分配上還需多考慮。